问答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建成后将具备在块体边界带识别6.5级以上地震孕震体的能力?

泡妞秘籍教程 浏览量:0 | 2024-09-05 12:10
+关注

9月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应急管理部党委委员、中国地震局局长王昆对中国地震局正在组织编制新一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情况及地震科学实验场项目进展情况进行介绍。上游新闻记者了解到,新一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预计2025年底完成。地震科学实验场建成后,将具备在块体边界带识别6.5级以上地震孕震体的能力。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建成后将具备在块体边界带识别6.5级以上地震孕震体的能力?

9月4日,国新办发布会上王昆介绍了相关情况。图片来源/国新网

新一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预计2025年底完成

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于新一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为建筑物抗震设防提供哪些国家标准,王昆介绍,我国是地震灾害多发的国家,地质结构非常复杂,所以不同区域的地震危险性有明显差异。地震区划就是按照地震危险性的程度,将国土范围划分为若干区,对不同的区规定不同的抗震设防要求。地震区划图主要是为一般建设工程的规划选址和抗震设防提供标准,同时也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城乡规划以及社会防御措施的制定和应急准备等提供依据。

王昆说,我国从1957年开始已经先后制定了五代地震区划图,前三代区划图作为“参考”“依据”,第四代、第五代区划图作为“强制性国家标准”,可以看出我国抗震设防要求在不断提高。2022年,中国地震局正式启动了新一代区划图编制工作。新一代区划图以防风险为总体目标,以“多概率、宽频带、高精度、陆海一体”为主要特征,预计到2025年底可以编制完成,同时启动强制性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修订工作。

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一是基本完成了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建成了包含我国及周边地区破坏性地震目录1.4万条、小震目录23万条、1942次地震的1.1万组强震动观测记录等基础数据库;二是完成了全国地震构造环境分析和潜在震源划分工作,并且在唐山地震、郯城地震等强烈地震区开展了三维震源模型构建;三是建立了地震活动性、地震动预测、场地地震动等一系列关键模型,构建了地震动危险性计算的技术方法;四是在华北平原、四川云南等代表性地区开展了关键模型和技术的集成试点,完成了试点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计算。

王昆表示,新一代的区划图编制充分吸收2023年甘肃积石山6.2级、土耳其7.8级和2024年台湾花莲7.3级地震的经验和教训,持续提高地震安全水平。针对中国东部超高层建筑、人员高度密集的大型商业综合体等房屋设施,更加充分考虑了长周期地震动和盆地深厚沉积层带来的放大效应的影响。针对中国西部密集分布的大型断裂带,采用三维震源模型和配套的地震动模型,更加精准地评价活动断层附近的地震活动水平。总之,新一代的区划图将坚持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更好地服务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和各类规划编制,有效支撑地震灾害风险识别评估和地震韧性社会建设。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建成后将具备在块体边界带识别6.5级以上地震孕震体的能力?

王昆表示,地震科学实验场项目进展顺利。   图片来源/国新网

地震科学实验场项目目前全面开工建设

发布会上,王昆还介绍了地震科学实验场项目的进展情况。

王昆介绍,2018年5月12日,在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上,中国政府宣布建设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是国家“十四五”规划建设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是国际上唯一针对大陆型强震进行系统研究的地震科学实验场。2023年,批复了概算,目前已全面开工建设。计划在四川、云南建设1769个测震、形变、地球化学、重力等各类观测站点。建成后,将具备在块体边界带识别6.5级以上地震孕震体的能力。 

王昆表示,中国地震局坚持“边建设、边产出、边服务”。2018年以来,实验场陆续推出高精度速度结构模型、莫霍界面模型等15项科学产品。与中国科技大学合作推出世界首个人工智能地震监测系统,可在1秒内精确估算地震震源机制参数。研发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地震自动编目系统,是人工编目效率的3倍。近期,还与国家成都超算中心、清华大学等多家单位联合发布全球第一个亿级参数的地震波大模型。相关成果为促进地震监测预报智能化、推进防震减灾现代化提供了科技支撑。

“我们坚持开门建设、开放运行。美国、俄罗斯、荷兰、埃及、阿尔及利亚等13个国家的科学家参与了实验场科学研究。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四川省政府、云南省政府等科研院校和地方政府共同参与实验场建设。近年来,超过3000名国内外专家参加科学实验场学术年会交流,实验场的学术影响力在不断增强。”王昆说,中国地震科学工作者将锚定2035年我国步入世界地震科技强国前列的奋斗目标,继承发扬科学家精神,努力将实验场打造成为世界地震科学中心、地震科技国际合作中心、世界地震人才中心,加快推进地震科技自立自强,以高水平地震安全服务保障中国式现代化。

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

编辑:杨波责编:郎清湘审核:官毅

文章剩余50%

精彩推荐

RECOMMEND

热门评论

TOP COMMENTS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立即登录评论
分享到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