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苍翠山峦和碧绿溪流之间,一架纵横大鹏CW-40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正在进行出厂前的终极考核。
这架长达2.3米、翼展宽达4.6米的无人机,在空中灵活地执行起飞、悬停、平移、滑翔与倾斜等动作,每一个细节都显得如此精准而流畅。地面上,两位工程师正专心致志地通过电脑规划飞行路线图。他们一边调试设备,一边仔细记录并上传着宝贵的测试数据。这款无人机,将在应急救灾、测绘巡检等多个重要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低空经济这一概念在2024年首次被载入政府工作报告,全国各地纷纷加快了低空经济的布局步伐。中国民航局发布的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惊人的1.5万亿元,而到2035年,这一数字有望飙升至3.5万亿元。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发展低空经济显得尤为迫切。彭州,作为成都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近年来精准聚焦无人机和低空管制系统的细分领域,通过在空域管理等方面的持续创新,不仅为成都市打造工业无人机第一城的宏伟蓝图添砖加瓦,更为四川省构建国家战略腹地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成为成都低空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
如今,在风景如画的龙门山,天空之眼基地已经成为了一个热点。这里汇聚了90余家企业,他们利用这片空域开展研发测试业务,日均飞行量超过100架次,成功实施了50余项关键技术突破。
为了探究彭州是如何助力成都低空经济振翅高飞的,上游新闻记者近日专程前往彭州进行了深入探访。
天空之眼基地
从成都市中心驱车向西北行驶70余公里,沿彭州湔江河谷深入,穿过桂花镇,进入龙门山脉的中南段,便抵达了著名的天空之眼无人机试飞基地。5月9日,上游新闻记者探访3号基地时,恰逢成都纵横自动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员工们正在忙碌地对一批新型无人机进行飞行测试。
每架飞机在交付客户之前,都必须经过全系统的飞行联调,确保其状态良好。纵横公司基地飞行主任郑文强向记者解释道,天空之眼基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以及稳定的空域时间和范围,为联调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有力保障。
基地运营方四川翔彭智航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万瑶介绍:以基地为中心半径5公里范围内,飞行真高300米的无人机专用飞行空域,无人机可以实现自由飞翔。她还提到,公司目前拥有分布在各个山头的8个基地,高山、丘陵、森林、河流、湖泊等多样化环境,能够满足各类中小型无人机在各种应用场景下的测试需求。
近年来,无人机产业作为低空经济的主导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无人机已被广泛应用于灾情监视、交通巡逻、治安监控、应急减灾、森林防火等领域。然而,测试试飞一直是困扰众多无人机研发制造企业的难题。天空之眼无人机飞行基地便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为行业提供了重要的测试平台。
据了解,2017年12月,四川承接了国家低空空域协同管理试点任务。2021年,彭州市采用国有平台公司+企业管理的模式,与四川天空之眼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四川翔彭智航科技有限公司,负责打造天空之眼无人机试飞基地。经过政企合作、省市联动的空域申报工作,2022年8月,天空之眼正式获批成为国家级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在2023年12月,四川正式启用了第三批低空协同管理空域,彭州天空之眼也被新增为无人机测试试飞的专用空域。
过去企业自行申请空域非常困难,但通过低空空域协同管理的改革试点,现在的审批流程已从原本的7个工作日缩短为起飞前1小时报备,极大地提高了飞行效率。万瑶告诉记者。她还介绍,天空之眼目前拥有8个试飞场地和14大测试场景,分布于不同的区域和高度,可同时供上百架次无人机起降,实现各类飞行任务的同场试飞。
作为工业无人机领域的领军企业,纵横公司已在基地扎根近五年。郑文强表示:我们每天都会在基地进行10到20架次的飞行测试,从早上9点持续到下午6点。他回忆,在2019年入驻天空之眼之前,公司只能在通航机场进行飞控测试,且无人机的优先级较低。随着业务量的不断增长,通航机场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试飞需求。因此,公司决定搬迁至天空之眼基地。至今,纵横公司已在此完成了近1万架次的无人机试飞任务。
全产业链布局
随着以纵横公司为代表的一批无人机企业选择在天空之眼基地进行试飞,该基地不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无人机管制技术企业入驻,还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集无人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技术交流于一体的平台。
郑文强解释:由于我们承担着大量的飞行任务,这自然而然地吸引了那些专注于无人机管制技术的企业。他们研究如何捕捉无人机的飞行轨迹和信息。我们的飞行活动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实验条件。随着基地内企业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的协作也必将日益加强。
在4号试飞场地,深圳耐杰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技术工程师赵宗太,正专注于测试无人机的光电跟踪子系统。他介绍:这个系统能够精确跟踪目标,为后端提供目标信息,实际上就是对无人机进行反制。赵宗太强调,在天空之眼进行产品的出厂标定验收测试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此外,基地还便于他们为客户展示实际应用场景。最重要的是,通过各种场景测试和各单位之间的攻防演练,他们得以优化算法,推动产品技术的迭代升级。
万瑶进一步阐述:工业无人机企业与无人机管制技术企业在基地内的相互切磋,形成了一个产品技术相互促进、迭代更新的良性循环,从而汇聚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至今,天空之眼已成功吸引包括西安羚控、成都纵横、中科灵动等在内的90余家企业来此开展研发测试业务,日均飞行量超过100架次。近三年来,基地的营收增速超过了100%,助力国内多家无人机领军企业的新产品通过测试、成功量产并推向市场。
除了深耕无人机产业链,天空之眼还积极拓展新的应用领域,如飞手培训、执照考试、航模比赛和研学活动等。今年春节期间,该基地甚至尝试了无人机外卖服务,与四川送吧物流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白鹿镇、通济镇、丹景山镇等集镇之间进行了试运行。目前,无人机外卖航线已累计达到30条,上线首月飞行就突破了1000架次,初步实现了商业运营。
万瑶透露,基地今年将陆续落成多个中心,包括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检飞中心、无人机监管中心、无人机考试中心以及无人机研学及展销中心等。同时,新的9号至14号试飞场地也准备投入建设。
万瑶表示,合作企业入驻展销中心后,将有机会展示和销售他们最新研发的产品。这不仅为企业间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还能让前来参观学习的游客购买到多样化、功能全面的无人机产品,并享受‘即买即试’的一站式服务,类似于一个‘无人机4S店’。
成都向上
随着低空经济的崛起,天空将变得更加繁忙。中国工程院院士樊邦奎在2023年低空经济发展大会上的这一预见,描绘了低空经济未来的繁荣景象。低空经济不仅涵盖无人机、通用航空等领域,更将催生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从而推动航空制造、运营和服务等全产业链的蓬勃发展。
彭州,作为天空之眼所在地,正将无人机产业视为低空经济的重要发展方向,并倾注全力进行培育。彭州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唐浩深知,无人机产业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空域和场景的限制。然而,彭州不仅地理位置优越,紧邻成都主城区,更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山水林湖田多层次、多尺度的资源要素有机叠加,这为各类应用测试和场景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更值得一提的是,彭州已经正式获批成为国家级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并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了空域管理由审批制向报备制的转变。这一创新举措极大地提升了空域运行效率,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此外,彭州还依托大型航空发动机维修基地,建设了超过15万平方米的各类载体,包括办公、研发、小试、中试等设施,提供了完善的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配套,为无人机全产业链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根据公开资料,成都的工业无人机产业链已经集聚了100余家上下游企业,产品覆盖了从10千克到吨位级的各种规格,且保持着年均20%以上的增长速度。其产业综合竞争力在全国排名前三,成都更是立志打造成为中国的工业无人机第一城。
在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成都首次明确提出了打造工业无人机第一城的目标。而到了2024年,成都进一步提出要激活通用航空、工业无人机等产业优势,致力于打造西部低空经济中心,并争取成为国家无人机产业创新中心的布局地。
今年1月,成都发布了一系列前瞻培育未来产业的实施意见和配套政策措施,明确将飞行汽车、新一代无人机等低空经济产业列为重点发展领域,并提出了全域共同培育未来产业的宏伟蓝图。近日,成都又印发《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2024年工作要点》,将低空经济、氢能列为今年成都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的新增重点产业链。
彭州正积极响应这一战略,依托自身优势,围绕产业建圈强链发力无人机全产业链,展望低空经济更大的发展空间。4月11日,在天空之眼基地召开的2024西部低空经济产业生态大会上,不仅发布了《中小型无人机试飞验证基地通用技术要求》和《中小型无人机试飞验证基地安全管理规范》两项团体标准,还展示了纵横大鹏低空经济解决方案。
会上同时举行了湔江实验室的启动仪式。该实验室在中国民用航空西南地区管理局的指导下成立,旨在发挥天空之眼无人机试验基地的企业和科研机构集聚优势,通过多家单位的共建、共享、共用,推动无人机适航能力建设、标准体系探索、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以及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发展。
据悉,实验室将启动纵横大鹏CW-100等型号低空飞行器的适航取证工作,并根据适航能力建设的需求,吸引更多高校、科研院所、权威三方检测机构和行业顶尖人才的加入,立志成为低空经济领域适航取证等技术服务的领军者。与此同时,彭州还将结合其低空飞行活动频繁、应用场景丰富的特点,积极探索低空飞行安全管理的体制机制和技术标准。
彭州市委副书记、市长蒋明在会上明确表示,彭州将以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低空经济产业综合示范区为目标,通过不断丰富和拓展无人机物流、载人飞行等多元化应用场景,加快建设小型超算中心、低空装备技术数据库等功能性项目。同时持续引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不断完善一站式服务包括共享商务、研发中试、生活配套及产业服务等,全力打造无人机智慧谷、低空经济产业园、航空动力小镇三大载体,以构建一个集场景应用、平台支持、产业融合、服务提供和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生态。
上游新闻记者 李文滔
编辑:朱亮责编:王蓉,范永松审核:范永松
精彩推荐
RECOMMEND
热门评论
TOP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