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起,复旦大学优化进校措施,社会公众进复旦大学可直接刷居民身份证或随申码。消息发布后很快就受到关注。进一步推动大学校园开放,也是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的提案之一。
3月5日,朱同玉对上游新闻记者表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大学校园作为高等教育的载体,其开放程度和与社会互动的频率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高校向社会敞开大门,是高校走出封闭的象牙塔的重要之举。打开大学校门,一方面可以让企业、机构以及社会各界更加便捷地进入校园,与大学师生展开深度合作,促进产业界与学术界之间的直接对话,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的教育和科研资源,形成良性的产学研生态系统,为社会创新和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也会更快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另一方面,大学校园的开放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能够更加贴近产业需求,通过参与实际项目,获得更丰富的实践经验。
更重要的是,取消公众入校限制,有助于更广泛地共享教育资源,建立良好校外形象,增强社会对大学的认同感和信任感。打开校门公众可以更容易地参与大学的各类公共活动、讲座、展览和文化活动,从而享受到丰富的教育资源。这种社会化、共享化的教育模式不仅使大学的知识和文化传播更加深入社会,也促进了社会对于高等教育的理解和认同。朱同玉说,许多大学校园的开放状况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们的期望的主要原因,在于开门后对校园秩序的管理焦虑。
在朱同玉看来,大学校门的开与不开不应也不能止步于管理焦虑。目前的主要矛盾在于,开放程度有限,许多社会人员无法充分享受大学校园的资源。其次,安全管理存在隐患,给校园安全带来一定风险。此外,校园内公共设施的使用和管理也存在一定问题,如图书馆、体育场馆等设施的对外开放缺乏有效管理和规范。
朱同玉建议,要健全校园开放管理制度,明确开放对象、范围和时间等,确保校园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加强安全管理措施,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确保校园安全;加强公共设施的维护和管理,提高设施的使用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学校也需要保持政策的灵活性,随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包括定期对开放政策进行评估,收集师生和公众的反馈意见,了解问题和需求的变化,保障校园的安全和有序运行。
总之,大学的这道‘门’不能一关了之,也不能一开了之,大学校园的开放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议题,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而大学与社会的双向奔赴,应从消除‘管理焦虑’入手。朱同玉说。
上游新闻记者时婷婷
编辑:徐远哲责编:郎清湘,邹渝审核:冯飞
精彩推荐
RECOMMEND
热门评论
TOP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