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图文无关。图/新华社
据凤凰周刊报道,近日,四川一女子大学毕业后没有找工作,被父母强制五年考公都没有上岸,接连遭受打击。其母亲称,女儿从去年开始就有一些异常行为,最近和家人对话也经常答非所问,扬言自己是局长。医生检查后,确诊该女子患了精神分裂症。
近年来,考公、考编、考研选择“二刷”“三刷”的越来越多,这其中,有考生的自主选择“不上岸”誓不罢休,也有被父母“逼着考”的,督促他们去完成父辈的梦想,走通“华山一条道”。
我国社会舆论对于多次考公、考研最终“上岸”,大多持肯定态度,还有的把这作为励志教育典范,教育学生“有志者事竟成”。只有那些连续考了五六年,甚至更长时间者,才会被质疑。
在舆论将多次考公美化为“为梦想而努力”时,有的父母要求孩子一定要考公成功,也就并不奇怪。但他们忽视了一个现实,考公竞争日益激烈,多次考公非但不能提升竞争力,反而会因年龄增长,远离校园环境等因素,而难以在笔试竞争中获得优势。
另外,连续多年考公未“上岸”,必然会增加当事人的焦虑感,而把一再考研、考公作为目标的同时,也是在把考研、考公作为就业压力的“避风港”。但要知道,考试能力并不代表就业能力。
回到新闻中提到的该女子,恐怕正是这种盲目跟风、被父母包办,没有对自我能力的清醒认识,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实际上,近年我国教育部门一直要求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要重视对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但部分学校和家长却将其变为功利的励志教育,强化单一的成功目标,而不考虑目标本身是否合适,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与能力差异。
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培养每个个体拥有识别外部环境的能力,认识自我个性、能力的认知能力,根据外部环境、个体个性、能力选择目标的决策能力,为实现目标制定计划、完成计划的执行能力。
其中,识别环境、认识自我,极为关键。这要求每个个体有独立的思考能力、观察能力,不盲目跟风,人云亦云,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也是每个学生应该拥有的生涯规划能力。
对于学校和家庭而言,亦要尊重学生的选择,选择适合自己的成才目标,做出适合自己的规划。父母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子女身上,代替<爱尬聊_健康养生>子女做规划,而应对子女有合理的期望,引导其理性设计自己的成长、成才之路。
现实而言,我国当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过于集中、单一不无关系。社会普遍存在崇尚体制内就业,漠视体制外工作的就业偏见。此次被父母强制五年考公都没有上岸而致精神分裂,就是一个极端案例。
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严峻形势,要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更多需求,也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引导他们转变就业观念,消除就业偏见,从单一选择走向多元就业。这不仅能更大程度满足当前社会的用工需求,也能避免重重压力之下的悲剧再演。
撰稿 / 熊丙奇(教育学者)
校对 / 刘军
精彩推荐
RECOMMEND
热门评论
TOP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