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庸》的作者,司马迁、郑玄、程颐、朱熹等人都认为是子思所作。孔门中子思就有二人,一个是孔子的弟子原宪,字子思。另一个是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古今学者都认为是后一个子思,因前一个原宪无绩可述。 子思,姓孔,名伋,字子思,孔子的孙子,孔鲤的儿子,鲁缪公的老师,后代尊为“述圣”。是战国初年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 子思小时候就很有志向。有一天,孔子独自长叹,子思就问孔子,是担心子孙不能承继祖业而有辱祖先呢?还是羡慕尧舜之道而恨自己不能像他们一样呢?孔子说: “你小孩子哪里知道我的志向。”子思回答说:‘“我经常听您说,做父母的劈柴,儿子不能负担,这就叫不肖。我每想到这里就很害怕,而不敢懈怠。”孔子听后,高兴的说:“你能说出这样的话,我就不再忧愁了,祖业不废,大概可以昌盛了。” 子思虽是孔子的孙子,但并没有正式入门、亲受孔子的教诲。孔子大子思68岁,在子思儿童时期孔子就去世了。他跟孔子的弟子曾参学习,颇得孔子思想的真传。他继承并阐发了孔子的中庸之道,著成《中庸》一书,收在《礼记》中。 子思是儒家的一位大家。他先承孔子,后传孟子。子思是儒家里承前启后的人物,它不仅在学业上著有《中庸》,而且他的思想通过他的门下传给了孟子,孟子继承并有所发展,成为儒家的“思孟学派”。 子思的著作《中庸》在宋代的时候被学者程颐、朱熹从《礼记》中抽出来,和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曾参的《大学》合称为“四书”,成为儒家的经典著作。 子思也受到封建社会皇帝的尊崇,宋徽宗在1102年封其为“沂水侯”。1267年加封为“沂国公”,升为“四配”,和颜回、曾参、孟轲同列,位在孟子之上。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
中庸的作者是子思。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
其内容“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宋代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是孔伋。
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生于周敬王三十七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享年82岁。
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百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度
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问“沂水侯”;元文宗至顺元年,又被追封为“述圣公”。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学习过答程和认识方法。
扩展资料孔伋的思想
天命
孔伋的天命,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天道与其必然表现的统一。天命是天道表现作用,这种表现作用作为规律,就是性。自天道以下的一切都在循其性而动之,而表现之,这就是道。内
中和之道容
对孔子说,礼作为人行大法,虽然是仁本身的具体大全,但它与行仁的具体情节相联系,便以“克己复礼”为尺度而转化为一个中庸之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子思
1、《大学》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作。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多带带刊印。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
2、《中庸》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原来也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多带带刊印。《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
3、《论语》是由孔子的学生编辑而成,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4、《孟子》是由孟子的学生编辑而成,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精彩推荐
RECOMMEND
热门评论
TOP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