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微信公众号消息,“看来孩子在小升初之前没有机会了。”家住北京朝阳区的学生家长刘宏宇在持续的焦虑和迷茫之后,无奈地接受了这个事实。
刘宏宇所说的“机会”,指的是参加奥数竞赛。今年年初,她给上小学六年级的女儿报了一个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但由于比赛不在教育部发布的全国竞赛活动白名单中,属于“黑赛”,春节期间两次叫停了这场“黑赛”。
教育部一直要求严格控制中小学生全国性竞赛,原则上不举办义务教育阶段的竞赛。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非法比赛仍然改头换面,吸引中小学生参与。今年1月29日,教育部发布编号《关于共同抵制面向中小学生违规竞赛活动的提醒》,称希望学生和家长理性看待参赛的意义和价值,共同抵制非法“黑赛”。
那么,为什么“黑赛”会长期受到一批家长的追捧呢?
比赛变成了冬令营
活动停止了两次。
刘宏宇的女儿上的是普通小学,不属于九年义务制学校,面临初中的问题。为了让女儿考上重点初中,她在四年级的时候在一家培训机构和其他家长一起报了个小班,请了一个奥数老师来教。
女儿在上课的时候,刘宏宇也在向老师询问报名奥数竞赛的事情。
当时教育部严格控制中小学生全国性竞赛,原则上不举办义务教育阶段的竞赛。“希望杯”、“迎春杯”等曾经面向小学领域的全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全部被叫停。即使“希望杯”列入2019-2021学年全国中小学生竞赛白名单,也只能针对高中生开展。
但刘宏宇发现,小学的奥数竞赛其实还在进行,老师有时会给她发一个报名链接。考虑到女儿的资质并不优秀,她很少给女儿报名。疫情严重的时候,家长救的小班解散了,她把老师请到家里一对一辅导。
2022年9月,随着女儿进入六年级,她发现如果不报名杯赛,小升初的简历就没有“亮点”。
2022年12月底,老师给她发了一个名为“2023IHC思维挑战冬令营”的报名链接。按照计划,女儿需要在今年1月15日“入营”。其实——是要考线上的。考试的内容是奥数题。
然而,在“入营”前夕,一份由广东省教育厅发出的“紧急警告”在家长中流传,其中称群众举报所谓的“2023IHC思维挑战赛冬令营”,实质上是承办非法数学竞赛。该活动收费方式为通过二维码账户收取费用,不开具发票,涉嫌隐瞒收入、偷<爱尬聊_尬聊百科>税漏税,且数额巨大。
随后,刘宏宇收到短信称,由于政策原因,1月15日的活动暂停。如果她放弃参加活动,她可以申请退款。
1月23日,她再次得到消息,活动再次开始报名。活动时间确定为1月27日上午8:30-10:00,一年级到六年级一起考。她还收到了一个注册链接,是一个二维码。但是没过两天,这个活动又被叫停了。她听说是因为有人投诉。
1月29日,教育部发布编号《关于共同抵制面向中小学生违规竞赛活动的提醒》,称某微信群传播大年初六举行“希望数学”非法竞赛的消息。对此,教育部及相关部门进行了严肃查处,相关机构也发表声明表示没有参与违规竞赛。
教育部再次提醒
与刘宏宇相比,北京市民李在奥运“鸡宝宝”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李的女儿豆豆今年上二年级。她是北京一所重点小学的学生。到目前为止,她已经参加了大约20场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包括国内外的。
豆豆第一次接触奥数竞赛是在学前阶段,她参加了一年级的希望杯。
“我们的孩子接触奥数竞赛并不算早。听说很多孩子三四岁就已经开始上奥数课了。”李说,她向豆豆报告说,她正在准备小升初。她所在的区,小升初的重点初中,在她“做手脚”的时候,看重的是奥数的成绩。她希望她的孩子能考上重点初中。即使初中生被分配了很大的名额,孩子在学完奥数之后,还要准备初中的分班考试。
李也毕业于北京市重点初中和高中。在她看来,像她这样的中产家庭,如果孩子能升入重点学校,中考和高考“很省心”。
她回忆说,第一次比赛豆豆考了90多分,拿了一个三等奖证书。从幼儿园上大班开始,豆豆就正式开始接触奥数了。除了正常的课程,她还邀请了一对一的导师。
据李不完全统计,以高一学年为例,豆豆参加过数学竞赛、WMO、美洲大联盟、袋鼠杯等国内外各类比赛。只有YMO参加了六次。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奥运会比赛并不在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比赛白名单中。
据李介绍,豆豆参加比赛最便宜的报名费也要两三百元。整个一年级期间,只花了6000元左右。更贵的是上奥数课的费用。即使按季度交费,“整个一年级的网络课和网络课的总费用差不多10万元”。
即使花了那么多钱,她对豆豆的考试成绩也没有任何要求。“我的想法是,孩子还小,让她觉得参加奥数竞赛就像玩一样,不管结果如何。考得好当然开心,但是她考得不好也无所谓。毕竟奥数‘鸡宝宝’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孩子不能无聊。”
2022年底,刘娟娟也给豆豆报了“2023IHC思维挑战冬令营”。
据她介绍,在北京有专门为家长“玩”比赛和奥运会的群体。一旦有比赛信息,群主会直接给群里发一个报名链接,大家点击链接就可以报名了。在机构上奥数课的孩子,还会收到机构老师发放的报名链接。
豆豆参加了四年级初赛。比赛前一个月,印在A4纸上的题堆了好几寸厚。
1月27日,李确信在两次停赛后,应该不可能继续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国家查处力度太大了。”
当天,她还接到了三位母亲的电话。对方“很着急”地问她:“我们选择让孩子学奥数只是为了初中。如果竞赛成绩不作为初中招生的依据,我们还让孩子继续学吗?我们还是希望孩子能升入重点初中。我们做什么呢接下来我们该学什么?”
《法治日报》记者在采访中接触到的其他十余位家长,都抱着同样的学习奥数的目标,都有着同样的困惑,无论孩子是品学兼优还是成绩一般。
非法比赛时有发生。
准确识别动态监管
2018年9月,教育部要求规范全国中小学生竞赛,原则上不举办义务教育阶段竞赛。
2022年3月,根据竞赛管理实践,结合最新要求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周翔表示,要想系统解决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从标准化竞赛的源头进行有效监管是教育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部出台的相关文件,尤其是白名单制度,为良性竞争和清洁竞争环境提供了依据。
但在蔡海龙看来,受利益驱动,违规比赛仍时有发生。他们要么以隐藏的形式转入地下,要么以新的面目继续存在,甚至重新浮出水面。这些非法竞赛严重违背了教育的应有规律,扰乱了教育教学秩序,不利于学生个性、兴趣和特长的培养。
2022年11月,教育部发布编号《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直接点名希望数学、数学花园探索、中国数字之星、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等多项违规竞赛。
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以奥数为主体的违规竞赛还会受到家长的追捧?
蔡海龙认为,竞争热的本质其实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备受追捧的违规竞争背后有着深刻的政策原因。长期以来,由于教育评价和招生中的劣势,竞赛成绩往往被作为中小学招生的依据,或者作为高考加分的项目,在一些高校的自主招生中可以享受降分的优惠待遇。所以很多家长把比赛当成了选择学校,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工具。
“另外,竞赛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本身就要求学生掌握很多知识,可以启发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智力发展。所以,即使不是为了得奖,也有家长愿意让孩子参加比赛,进一步助长了比赛热潮。”蔡海龙分析道。
究其原因,还有一个因素同样值得关注,那就是客观上一些比赛的成绩被一些教育机构利用或者被一些培训机构虚假宣传夸大,导致家长追捧。
受访专家就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家长追求非法比赛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认为家长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理性对待竞赛活动;学校需要提供更好的课后服务,注重学生课余时间的有效利用和个性化教育需求;政府需要加强对非法竞争活动的有效监管和查处,切断利益链。
“我们还需要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手段和标准,解决竞争论等僵化的评价模式。”说详细点。
蔡海龙呼吁中国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非法比赛的监管。针对目前仍然存在的非法竞争活动的隐形变异,应明确相关行政部门的主要责任,通过建立精准识别和动态监管机制,全面排查非法竞争,积极打击,防止非法竞争死灰复燃。此外,要加强对中小学招生过程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竞赛相关培训机构和人员的监管机制,彻底斩断违规竞赛的利益链条。
在蔡海龙看来,教育评价和招生制度也应该改革。针对过去基础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应试倾向和教育评价唯分数论的顽疾,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改变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招生模式。
“竞争热背后凸显的其实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是通过制度保障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和公平分配
精彩推荐
RECOMMEND
热门评论
TOP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