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城市进化论微信官方账号消息,这是一场缺乏悬念的年终对决。
2021年,榆林和襄阳联手突破5000亿大关,让中西部非省会第一城的争夺战陷入僵局:最大差距只有100亿元,最小差距12亿元。不出所料,“煤运龙头”榆林在2022年第一季度反超洛阳,全年锁定胜局毫无悬念。
目前,榆林、襄阳正在陆续“得分”。前者更是飙升1000亿元,2022年GDP达到6543.65亿元,后者GDP高达5827亿元,并正式宣布“全国50强城市排名有望提升2-3位”。基于此,预计不仅榆林将暂时取代洛阳成为中西部第一个非省会城市,襄阳也有可能赶超洛阳。
这是一个“不进则退,慢进则退”的时代。显然,洛阳已经意识到了问题。在各地晒成绩、提目标的时候,洛阳市委政策研究室《中航锂电改革发展经验对我市发展“风口”产业的启示》的一篇文章刷屏了,反思了一个“始于洛阳,长在常州”的项目故事。
年前,洛阳市市长徐衣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今年将集中全力抓经济,全面实施“四大行动”,确保经济发展实现良好开局,实现质量有效提升和数量快速增长。
方向在前方,但能否夺回“非洲中西部第一城”仍是考验。
一个
洛阳“地摊”
这些年,洛阳一直在中西部非省会城市的队列中。文化上,与北京、Xi、南京并称为四大古都;论城市建设,洛阳是中西部第一个开通地铁的非首都城市;论工业,洛阳曾是中国五大重工业基地之一.
图片来源:洛阳市政府官网
从经济发展来看,洛阳2009年率先突破2000亿大关,2019年突破5000亿元。好像每个节点都要走在榆林和襄阳的前面。但从2020年开始,洛阳经济增速放缓更为明显,这也给榆林和襄阳留下了机会。
2020年至2022年,洛阳经济增速分别为3%、4.8%、3.5%,均低于5%。这不仅与榆林、襄阳的快速增长相差甚远,即使在省内,增长势头也不及南阳、漯河。
这也使得洛阳的经济总量在5000亿元的阶段徘徊了三年。2021年,洛阳、榆林、襄阳的争夺陷入僵局,榆林、襄阳的“突进”给洛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2022年,形势越来越紧迫。从第一节开始,洛阳被榆林反超,差距继续拉大。全年来看,榆林已经成功取代洛阳成为中西部第一非首都城市,两者差距也扩大到700多亿元。按照外界的预期,原本排名第三的襄阳也可能以微弱优势完成对洛阳的超车。
从洛阳经济的“三驾马车”来看,增长动力相对较弱。前11个月,洛阳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值增速分别为1.4%、0.5%、2.9%,均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河南省社科院城市与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王告诉成书,从产业结构来看,洛阳、榆林、襄阳三市农业增速没有明显差异,工业繁荣对城市经济增长影响较大。近两年洛阳工业增速放缓,主要是高增长风口产业少,相对功能没有充分发挥。
与榆林的能源化工、襄阳的新能源汽车等快速发展的产业相比,洛阳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步伐相对缓慢
不过,王认为,目前,洛阳的风口产业规模相对较小,整体产业链或集群尚未形成,“仍处于转型期”。
根据预测,2022年洛阳十大产业集群营业收<爱尬聊_百科词条>入有望突破2400亿元,同比增长13%。这个成绩相比本身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但短时间内很难起到“支柱”作用。这个产值和榆林的能源化工、襄阳的汽车工业相比差距很大。
图片来源:襄阳网
工业是洛阳经济发展的命脉,如何进一步培育壮大风口产业是重中之重。从洛阳起步,在常州发展壮大的AVIC锂电池引起了洛阳的反思。已成功登录港交所,完成了从濒临破产到风光上市的绝地反击。
2014年,常州敏锐地将动力电池作为重点发展方向;2015年,金坛区投资28亿元引进AVIC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2018年,AVIC锂电池陷入巨亏,金坛区政府成立专业团队反复论证,果断“抄底”。
在这样的背景下,AVIC锂电迅速从洛阳某央企的子公司变成了常州地方国企。其实洛阳比常州更有机会拿下这个未来的动力电池龙头。例如,洛阳制造优质基金与AVIC锂电有过多次接触,但最终未能合作。
这是常州动力电池行业从无到有的缩影,也是洛阳缺失主要风口行业的缩影。《启示》,洛阳市委政研室对AVIC锂电池“失踪”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反思。18960.888888888617
相比较而言,洛阳还存在对产业缺乏深入研究,运用市场化思维和资本运作方式推动产业发展的理念尚未牢固树立,依靠行政命令、补贴等传统手段推动项目建设、引导产业发展等问题。
目前,凭借动力电池产业优势,常州正在打造新能源之都。2022年,常州已经稳稳站在万亿俱乐部门口,其中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光伏三大新能源产业对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02.2%。
从产业集群来看,常州新能源产业集群产值5000亿元,是洛阳十大产业集群的两倍多。风口产业不仅可以有力支撑经济总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可以撬动城市能级的提升。
正如徐衣显所说,“洛阳是时候大力发展风口产业了”。方向已经明确,但如何像常州一样借助风口产业实现城市腾飞,依然考验着“内力”。
三
联动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洛阳将2023年GDP增长目标定为7%,是2022年增速的两倍。这也显示了洛阳集中精力搞经济的决心和勇气。
根据分解指标,预计洛阳市工业增加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5%,进出口总值增长3%。和去年相比,会有很大的提高。如果成功实现,“三驾马车”将大力支持其经济总量的提升。
图片来源:洛阳市政府官网
在今年的十项重点工作中,“促进经济稳定和进步”被视为第一项。在此背景下,一方面要抓住风口产业赛道,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做大优势产业。
在王看来,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才是后续发展的重中之重。洛阳的产业体系比较完善,要通过数字化转型升级,赋予这些传统优势产业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和新产品,这对重塑制造业优势非常重要。
洛阳作为制造业重镇,在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方面具有很大优势
“材料工业和装备工业是我市的两大支柱产业。但由于我市装备制造业偏重,材料产业在前端,两大支柱产业长期缺乏契合点,没有形成‘一代材料一代装备’的联动发展态势。”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产业结构的深层次矛盾。报告指出,洛阳的新石化产业链还不完善。如石化行业乙烯、C5、C6、乙二醇、聚碳酸酯等产业链尚属空白,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薄弱;生产半导体级硅片的多晶硅、抛光液的高级磨料等高端电子硅基原材料依赖进口的局面长期没有改变。
反映在企业端,龙头企业洛阳石化、中丝高科、昊华燃气分别属于中国石化、中国五矿、中国中化,而民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缺乏对产业集群的支撑。这也导致其石化行业市场活力相对不足,产业生态有待进一步改善。
在“全力以赴抓工业、聚精会神抓经济”的大背景下,一些积极的变化正在发生。根据规划,2023年,洛阳将实施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388个,涉及百万吨乙烯、中州时代新能源生产基地等重大项目,并强调要同步吸引产业链下游配套企业。
这些重大项目的落地,将进一步推动洛阳高端石化、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优势的重塑,甚至推动材料产业和装备产业的联动发展。
此前,洛阳市委书记蒋凌在《关于推动我市新型化工材料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发表署名文章指出,“新一轮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本质特征是变化,根本动力是创新,决定性因素是产业。只有及时变道,力争领先,才能找到新路,种下新优势,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变道”到风口,优势产业“领跑”。洛阳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重塑和升级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精彩推荐
RECOMMEND
热门评论
TOP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