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秋天,数不清的鸣鸟会离开它们在美国和加拿大的繁殖区,向南飞至墨西哥和中美洲过冬。鸣鸟通常在晚上飞行以躲避老鹰。但它
<爱尬聊_创建词条>们到底去了哪里以及如何飞至目的地一直是一个谜。那么,这个谜和DNA有什么关系呢?
159****7889
2021-06-13 11:36
引起鸟类迁徙的原因很复杂,人们一般认为这是鸟类的一种本能,这种本能不仅有遗传和生理方面的因素,也是对外界生活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与气候、食物等生活条件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候鸟对于气候的变化感觉很灵敏,只要气候一发生变化,它们就纷纷开始迁飞。这样,可以避免北方冬季的严寒,以及南方夏季的酷暑。气候的变化,还直接影响到鸟类的食物条件。
鸟类和其他生物迁徙行为的起源至今没有定论,较多学者认为,地球上交替出现的冰川期与鸟类迁徙行为的起源有着密切的关系,冰川活动期生活在纬度较高区域的鸟类被冰川逼迫南移,冰川北退后出于本能鸟类又迁回高纬度的繁殖地,从而形成迁徙的行为;也有学者认为迁徙行为源自天择的压力,由于迁徙行为是鸟类生命周期中最为艰苦和死亡率最高的阶段,因而有着迁徙行为的鸟类在迁徙过程中都经历了严苛的天择,有着这一行为的鸟类种群才会在生存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正是这种压力造就了鸟类迁徙的行为。
个人感觉鸟类迁徙首先要遗传到这个种群与迁徙有关的基因,获得迁徙的潜在本能。当然,如果从未出过远门的候鸟,冷不丁来迁徙一下也是不可能的,还要跟随鸟群一起行动,而鸟群中应该有有过迁徙经验的“老鸟”,而这些跟随的“新手”也不断变成“老鸟”。
记得有个纪录片“森林之歌”,讲到塔里木盆地的塔里木河,在枯水期一片荒凉,寸草不生,只有一些半死不活的类似胡杨的树,但是却有好多鸟儿迁徙到这样一个地方繁殖。原来,这个地方在古代是一片水草丰美的地方,这些鸟儿的祖先会迁徙到这里繁衍后代。然而,时过境迁,丰美的水草被荒漠取代,而印在祖先记忆里的美景却不断欺骗者一代又一代的候鸟来这里生育。想想还是挺凄惨的故事。
马汶君
2021-06-13 11:41
这个个人觉得关系较小。 现在,大部分鸟类学者认为
候鸟的迁徙是内在因素(如遗传性)和外在因素(光照、食物)所引起的综合性结果,内因是迁徙的根据,外因是迁徙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迁移前,鸟类积累了厚厚的一层脂肪。春季,由于日照渐长,可通过视觉神经系统而作用于鸟类的脑下垂体,转而刺激性腺活动。由于环境温度增高,减少了身体对能量的需要。而日照长,刺激了脑下部的睡眠中枢,引起鸟类处于兴奋状态,夜晚不安,活动加强,取食率增加,容易积累脂肪,保证了鸟类迁飞时所需要的物质储备,而且提高了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容易引起迁徙。
王梦楠
2021-06-13 11:43
环境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样的习性更加适合生物生存,相关的基因就被留了下来,那么说起来跟DNA还是有关系的。
YUNIIII
2021-06-13 11:54
已经有研究通过分析其羽毛上的DNA 给出了关于鸟类迁徙的新线索。尽管还停留在原理验证阶段,但这项技术将对大多数濒危鸟类的保护工作提供巨大帮助。
最近的研究发现鸟类羽毛上的同位素比值能帮助科学家粗略了解其觅食区域。此外,针对线粒体和核基因的分析也提供了线索。但这些方法仍不能弄清鸟类在冬天和夏天生存地点的细微差异。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鸟类保护群体需要知道,在哪里投入资源才能取得最大的效果。
为了获得更多细节,新研究采用了被称作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的基因标记。这些DNA来自约50种鸟类的超过18万根羽毛。研究人员将关注焦点集中在一种黄色小鸟上——小威氏莺。先前的研究表明,小威氏莺在美国东部和西部存在独立的繁殖种群。研究人员猜测,该鸟还有可能在内华达山脉和科罗拉多高原存在亚种群。他们首先检测了来自美国5个地区的22只小威氏莺的DNA,并对其基因组的15个区域进行测序。研究人员从约50万个SNPs中选择了96个最有区分性的。之后,他们将其和从中北美洲 68个地点收集到的1626根羽毛作了对比。
从遗传学角度来看,小威氏莺分为6个截然不同的种群。该研究证实,在加州海岸繁殖的小威氏莺在加利福尼亚半岛南部过冬,而在美国东部繁殖的小威氏莺前往尤卡坦半岛、伯利兹城和哥斯达黎加过冬。